早前聽了培靈會* 的一場講道,扎心非常,講員很具體地演繹什麼是「牆」和「橋」:「牆」將兩個原本相連的地方分隔了,不能相通,人不能從這邊到那邊去;「橋」將兩個原本並不相連的地方接連了,這邊和那邊可以互相往來。
疫症當中也活現了「牆」和「橋」的影兒。無情的病毒是道厚厚的「牆」,將人分開了。因抗疫關係,服務單位的同工不能時常與服務使用者見面,這丁點肉眼也看不見的病毒,成為了人與人之間的阻隔。可幸的是,手機、互聯網、社交媒體成為了這道「橋」,將人與人拉在一起,種種的軟件和技術成為了溝通的「橋」。
在組織管理的理論當中,也常出現「牆」的身影。「穀倉效應」(Silo effect) 指出了在組織運作中,部門與部門的不相往來導致的組織失效。「穀倉」(Silo) 原是指在田野間一個又一個用作儲存農作物的大糧倉,是為了將農作物分門別類,有助處理農作物收成的正面目的。可是,若組織的各個部門因外在內在的因素,慢慢變成了一個個獨立的「穀倉」,資訊資源不相流通,團隊間亦缺乏協調、合作欠奉、就只有爭競。「穀倉效應」帶來組織的失效,也難以達成組織的目標。穀倉與穀倉之間,豎立了無形的「牆」。
組織管理專家當然不會只停止在困惑之中,而不尋求出路。增進溝通是其中一道「橋」,專家們提出如何建立平台和途徑以改善溝通之效,如計劃定期有系統的正式會議,或是鼓勵不定期但能建立互信的經驗分享等。我認為另外一道更形重要的「橋」,是在團隊間一起分享共同的使命,讓目光放在同一焦點。在今天的組織架構中,特別是基督徒群體,要將團隊拉在一起,行政管理和制度固然有助提昇效益效率;但若缺乏對使命的真切認同,只會是一個有架構卻沒有靈魂的組合。
基督教群體的一個優勢,也是一道核心的「橋」,就是基督。信徒都是連於基督,基督耶穌的救贖拯救了每一個相信祂的人,基督帶來的信、望、愛成為了眾多基督教群體的使命和目標。香港神託會也不例外,一直以各項的服務觸及服務使用者的身心社靈需要,看重按上帝形象所造的每一個生命,也讓各人認識上帝,生命連於基督。
培靈會講員以「牆」和「橋」作比喻,是要點出教會內的現象,以作警醒。將比喻延伸至我們身邊的組織、群體和社會中,我們看見怎樣的牆和橋?你我願意作豎立高牆的人,還是肩負築起橋樑的身份?
(*港九培靈研經會是一年一度的福音盛筵。因疫症關係,大會首次以網上直播,並提供同日內的錄播。鼓勵同工把握機會參與,詳情請點擊:https://www.hkbibleconference.org/)